我們都知道,在游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對于游泳數據的分析與解讀,是提高游泳技術和速度的一個重要環節。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關于自由泳中每趟劃數SPL的計算方法。
該圖表適用于25米池,假設你蹬壁滑行5米后開始第一下劃水。
該圖表適用于50米池,假設你蹬壁滑行5米后開始第一下劃水。
基于對數據的大量觀察和比較,我們看到了將游泳者的SPL范圍(每趟劃數)設定在其臂展的55%至70%之間是比較合理的。此圖表上的最小SPL對應于身高的70%,最大值對應55%。我們選擇在這些圖表中使用身高,因為大多數人立即知道他們的身高是多少,并且出于估計目的,這已足夠精確。
臂展是指從手指尖到指尖測量的手臂寬度。臂展可以更準確地估計你的劃距潛力。身高與臂展大致相同,在+/- 5%的差異范圍內。
讓每一圈蹬壁滑行的距離保持一致。如果你有很長的滑行(5-6米),你可以瞄準SPL范圍的較低端。如果你有一個較短的滑行(3-4米),你可以瞄準SPL范圍的較高端。4-5米的滑行是一個很好的平均目標。
在中長距離游泳中,省力高效是第一原則,越少的SPL(每趟劃數),意味著越省力高效,它更擅長于耐力提高,對于鐵三選手提高游泳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其游泳速度對于傳統短距離游泳來說,還是太慢了,這是完全不同的游泳策略和風格。
中長距離游泳強調拉長劃距,盡可能地減少劃次,效率很不錯,但這樣的效率很容易產生為了效率而效率的問題。例如:以38秒,45次劃水游完50米,與以33秒,50次劃水游完50米,哪個效率更高?如果以劃距論,當然是劃次少的效率高,但若以時間論,后者的效率更高。
因此,對于效率的不同理解會影響到游泳策略的選擇,對于游泳者來說,如何在劃距與劃頻之間取得平衡,以得到最優的速度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換言之,單純追求SPL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