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是游泳比賽的開始。在競技游泳比賽中,根據競賽規則的規定,蝶泳、蛙泳、爬泳和個人混合泳項目應從出發臺上出發;仰泳項目應從水中出發。出發對比賽結果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短距離項目中。在對比賽技術參數進行分析時,出發一般指從出發信號發出起,到運動員的頭到達15m處這段距離內所有的動作。
對于50m項目來說,相當于總距離的30%,其作用不言而喻。
通過出色的出發技術先發制人,取得心理上的優勢和主動權,從而擾亂對手的節奏,也是一種常見的比賽戰術。我國著名運動員羅雪娟在2003年世界游泳錦標賽和2004年奧運會女子100m蛙泳決賽中,兩次采用這樣的戰術擊敗了世界紀錄保持者、澳大利亞運動員瓊斯,其快速出發技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游泳比賽中、臺上出發技術常見的有抓臺式出發、蹲踞式出發以及擺臂式出發。本文介紹的是抓臺式出發技術。
抓臺式出發技術
抓臺出發指在等候出發信號的時候用雙手抓住出發臺的前緣,借助手臂拉臺動作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性,并在起跳時獲得手臂拉臺的動量。抓臺出發技術可以分為預備姿勢、拉臺、離臺、騰空、入水、滑行、出水等幾個階段。
抓臺式出發技術
1.預備姿勢
正式比賽中,當發令員發出長哨音后,運動員走上出發臺,用兩腳的腳趾勾住出發臺的前緣,兩腳分開同肩寬,用兩手抓住出發臺的前緣,身體放松自然。兩手可在兩腳之間,也可在兩腳之外。在“各就位”的口令后,膝關節彎曲成40°左右,目視前下方,身體重心盡量前移,并利用手臂拉臺的力量保持身體穩定和平衡,避免失去平衡落入水中,造成犯規。
2.拉臺
出發信號(一般是槍聲或笛聲)發出后,手臂向上拉出出發臺,使髖關節以及身體重心向前下移動,身體重心前移到出發臺前面,屈膝、屈髖,身體向前下方移動,手脫離出發臺向前擺動。
3.離臺
手脫離出發臺后,兩臂沿半圓形路線向前方伸展,直到形成預想的姿勢。開始時手臂快速彎曲,向上移動到下頦的下面。當腳離臺后手臂向前下方伸展。頭的動作跟隨在手臂之后,當腳離臺、雙臂向前下伸展時眼睛看下方。頭部必須在腳離臺之前開始向下移動,如果在腳離臺時頭向上抬,就難以在空中形成弓形,從而無法形成洞式入水。
隨著手臂向前擺動,身體前移,當膝關節彎曲成約80°時,兩腳伸展,牽引運動員的身體離開出發臺。通過髖關節和膝關節強有力的伸展,以及踝關節的伸展完成腿部的蹬離動作。
蹬離時,出發臺與腿之間的夾角稱為蹬離角,這個角大概在40°~50°。這樣的角度可以使運動員呈弧形騰空,形成洞式入水。腳蹬離時,手臂在前下方伸展,眼看下面。
4.騰空
離臺后,身體伸展在空中滑行,軀干越過空中最高點后,彎腰成弓形,之后,兩腿上抬,身體重新呈直線準備入水。彎腰的目的是增大入水的角度,使身體各個部位能從一點入水,減小入水阻力。
5.入水
入水時,身體呈流線型,兩臂兩腿并攏且伸展,兩手重疊,頭在兩臂的下面,整個身體依次從手入水的那個點入水(即洞式入水)。
6.滑行
入水后身體保持流線型滑行,一般到身體滑行速度接近游速時停止滑行。蛙泳項目一般滑行距離較長,滑行速度開始下降時做長劃臂動作,將身體升到水面起游。
7.出水
不同比賽姿勢的出水動作是不一樣的。蛙泳出發滑行后一般做長劃臂動作,兩手先向外上方劃水,這個動作與蛙泳劃水的向外劃水動作相似。兩手外劃超過肩寬后,屈肘屈腕,手掌向后抓水。抓水后,兩臂保持高肘姿勢向內、后、下加速劃水。劃到胸下時,兩手距離最近,同時肘關節屈至約90°角。此時,手臂向外上方轉動,手臂向上、外、后方劃到大腿上部。此時,長劃臂動作的劃水部分結束,身體保持流線型滑行。
加速劃水將使身體前進速度明顯加快,此時再次滑行,當滑行速度下降到接近游泳速度時,開始收手伸臂。為減小阻力,伸臂時,上臂和肘靠近身體,前臂和手掌貼著身體向前收。兩手收到胸下時開始收腿,兩臂繼續前伸,接近伸直時開始加速蹬夾水。蹬夾水結束前,頭部應上升到水面。隨即劃水、吸氣,開始正常的蛙泳動作。
短距離自由泳出發入水后,一般滑行距離較短,身體在水中的位置也較淺,很快接自由泳打水使身體上升到水面,開始劃水、起游。
也有部分自由泳運動員滑行后先做若干次水下海豚式打水,使身體升到水面,接自由泳劃水動作。
蝶泳出發后通常先做快速水下海豚式打水動作,并逐漸使身體上升到水面,接正常蝶泳動作。但要注意水下海豚式打水的距離不能超過15m,以免犯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