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作周期。一般是指某一完整劃水動作的全過程。例如,爬泳、仰泳劃水的一個動作周期可以理解為從右手(或左手)入水開始,經過抱水、劃水、出水、移臂到下一次右手(或左手)入水為止,它包括左、右兩臂各劃水一次;而在蛙泳和蝶泳中,一個動作周期是指兩臂同時劃水一次。
2.劃水次數。是指某一距離內劃水的次數,如50m蛙泳劃水20次左右,50m自由泳兩臂劃水40次左右。在同一距離中,如果成績相等,劃水次數多的說明動作頻率高,劃幅短;而當距離和游速一定時,劃水次數越少,則說明動作效果越好。
3.動作頻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動作的次數,也稱劃頻,一般用“次/min”表示。它有別于劃水次數,反映了動作的快慢程度,與動作周期呈倒數關系。計算公式如下:
動作頻率=動作次數/成績(不包括出發轉身)
通常把出發及轉身的時間定為5s。假如某運動員100m自由泳的成績為1min,劃水次數為80次,那么:
動作頻率=80次/(60-5)s=80/55=1.45次/s。
4.動作節奏。在游泳教學與訓練中經常會提到動作節奏,事實上動作節奏是指某一動作周期內各階段及身體各部分動作速度與時間的比例關系。在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4種泳姿中,每種姿勢技術有各自的節奏要求,如蛙泳腿技術要求慢收腿,快蹬腿:四式劃水技術都要求加速劃水等。動作節奏也因此而成為衡量游泳技術動作是否正確、合理的一個重要標志。
5.動作效果。指一個完整動作使身體向前游進的距離。一般用“m/次”表示,它反映了劃水的實際效果,是劃水技術量化指標的體現。技術優者,一個完整動作身體向前游進的距離長;技術劣者,一個完整動作身體向前游進的距離短。對于初學者來說要特別注重提高動作的效果。
6.身體姿勢。指人體在游進過程中頭、頸、軀干部位的運動姿態。
7.身體位置。指人體在游進過程中身體與水平面的相對深度。
8.劃水路線。指手臂在水中為造成推進力的劃水運動軌跡。這種軌跡與手臂劃水技術有關。根據物體運動中的力偶會造成轉動的原理,游泳時手臂劃水是產生最大推進力的動作階段,手掌小臂應合理靠近軀干,可以減少分力,保持直線游動。
9.兩臂動作配合。指左右手臂在水中劃動的連接和協同。上肢劃水技術是產生推進的主要動力,其動作配合的協調性及用力技巧性是獲取推進力的關鍵。競技游泳姿勢手臂劃水技術,可歸納為兩臂同時對稱劃水與左右臂輪流交替劃水兩類。
10.完整動作配合。簡稱“完整配合”,游泳時由腿、臂、呼吸等基本動作,按照本泳式的動作方式、順序、要求和節奏,組合成為符合規范的、協調的、周期性的技術。它既要求局部基本動作正確合理,更強調整體動作組合的連貫性和節奏性,表現出動作用力與放松的節律交替,達到節省體能、發揮速度、保持勻速游動的效果。